当前位置: 首页> 三农> 正文

盐碱池生态养殖技术

  • 中州商贸网中州商贸网
  • 三农
  • 2024-07-12 00:16:53
  • 35

技术概述:盐碱池生态养殖技术,是指在盐碱地池塘内,通过生物本身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加上人为干涉,使用养殖生物、非养殖生物和水域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合理的物质环境、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通路,从而保持水域各生态要素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目前,盐碱地池塘生态养殖技术主要有主养鱼和主养虾两种模式,主养鱼模式以罗非鱼、鲫、鲤等耐盐碱种类为主,套养鳖、凡纳滨对虾等经济种类;主养虾模式则以凡纳滨对虾为主,套养鳖、罗非鱼、淡水白鲳等生态防病种类。

增产增效情况:主养鱼套养虾模式,每亩可增加对虾产量30~50千克;主养虾套养鱼模式,可降低对虾发病率20%以上。

  技术要点:

1.       适宜的养殖模式和品种搭配  池塘地池塘水质的盐度和碱度提高,各地区差异较大,建议根据自己的条件、拟养殖品种的耐受性及养殖种类的市场价格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合的养殖模式和种类。

以下为常见的养殖模式及搭配种类

(1) 模式一  主养鱼模式

分为常规鱼模式和鱼虾模式。常规鱼模式以80:20为核心,即80%吃食性鱼类、20%滤食性鱼类。鱼虾模式以80:10:10为核心,即80%吃食性鱼类、10%滤食性鱼类,10%凡纳滨对虾。

(2) 模式二 主养虾模式

以虾70:15:15为核心,即70%凡纳滨对虾、15%杂食或肉食性鱼类、15%滤食性鱼类。主养对虾亩放虾苗3~5万尾,亩产量200~500千克;套养淡水白鲳或罗非鱼亩产量70~80千克,在虾苗3厘米以上再放,其作用是摄食病死虾,阻断虾病传染。

2.       放养前的水质改良调控  放养前,应根据养殖种类耐受性进行水质的改良调控。适宜的水质是养殖鱼、虾、鳖等所必需的,但超出正常范围,将对养殖动物产生危害。

3.       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  盐碱水水质易受蒸发了、地下盐桥等影响而表现不稳定性,因此,养殖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水质,关键是将水的盐度、pH、碳酸盐碱度、营养盐因子和有益微生物等指标维持在合理水平,避免出现“应激反应”。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定期使用沸石粉等水质改良剂和水质保护剂,降低水体浑浊度和黏稠度,减少有机耗氧量。

(2) 定期使用有益菌,稳定水色,保持合理的藻、菌相系统。

(3) 合理加水,初春后要注重养殖池塘的蓄水。放苗后,及时补新水。每次加水应控制在10厘米左右,以10天加一次水为宜。

(4) 定期消毒。在养殖过程中应坚持7~10天使用1次消毒剂,减少水质中的细菌总数。并注意使用消毒剂与使用生物制剂错开5~7天,以免影响生物制剂的使用效果。

4.       增氧  充足的氧气不仅可满足养殖动物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还可以促进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转化分解,对稳定和改善水质、保持微生态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盐碱地池塘一般每亩配备0.5~1千瓦增氧设备。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增加。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