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慢性牛皮寄生虫病,在我国被列为牛的三类疫病。
(一)病因病原体为牛皮蝇及蚊皮蝇两种蝇的幼虫(蛆),两种蝇很相似,长 13~15 毫米,体表密生绒毛,呈黄绿色至深棕色,近似蜜蜂。雄蝇交配后死亡,雌蝇侵袭牛体,将卵产于牛的皮薄处(如四肢、股内侧、腹两侧)的被毛上,产卵后雌蝇死亡,虫卵经 4~7 天孵出第一期幼虫,并沿着毛孔钻入皮内。第二期幼虫,牛皮蝇幼虫直接向背部移行;蚊皮蝇幼虫移行到体内深部组织,然后顺着膈肌向背部移行。此时,两种蝇的第三期幼虫(蛆)寄生于背部皮下,形成瘤状凸起。然后经凸起的小孔钻出,落地变成蛹,蛹再羽化为蝇。
(二)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 正常年份,蚊皮蝇出现于 4~6 月份,牛皮蝇出现于 6~8 月份,在晴朗无风的白天侵袭牛体,并在牛毛上产卵。我国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和内蒙古牧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的西部地区,其感染率甚高,感染强度最高达到 200 条 / 头。2. 症状 雌蝇飞翔产卵时,引起牛只惊恐、喷鼻、踢蹴,甚至狂奔(俗称跑蜂),常引起流产和外伤,影响采食。幼虫钻入皮肤时引起痒痛;在深部组织移行时,造成组织损伤;当移行到背部皮下时,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皮肤穿孔、疼痛、肿胀、流出血液或脓汁、病牛消瘦、贫血。当幼虫移行至中枢神经系统时,引起神经紊乱。由于幼虫能分泌毒素,可致血管壁损伤,出现呼吸急促,产奶量下降。3. 病理变化 病初,在病牛的背部皮肤上,可以摸到圆形的硬节,继后可出现肿瘤样隆起,在隆起的皮肤上有小孔,小孔周围堆积着干涸的脓痂,孔内通结缔组织囊,其中有一条幼虫。4. 实验室检查 根据剖检及发现幼虫,可以诊断。
(三)防治治疗 :(1)发现牛背上刚刚出现尚未穿孔的硬结时,涂擦 2%敌百虫溶液,20 天涂 1 次。(2)对皮肤已经穿孔的幼虫,可用针刺死,或用手挤出后踩死,伤口涂碘酊。(3)用皮蝇磷,一次内服量 100 毫克 / 千克体重或每日内服 15~25 毫克 / 千克体重,连用 6~7 日,能有效杀死各期牛皮蝇蚴。奶牛应禁止使用,肉牛屠宰上市前 10 天应停药。(4)伊维菌素,0.2 毫克 / 千克体重 · 次,皮下注射,7 天 1 次,连用 2 次。预防:(1)5~7 月份,在皮蝇活跃的地方,每隔半个月向牛体喷洒 1 次 0.5%敌百虫溶液,防止皮蝇产卵,对牛舍、运动场定期用除虫菊酯喷雾灭蝇。(2)11~12 月份,臀部肌肉注射倍硫磷 50 乳油,剂量为 0.4~0.6 毫升 / 头 · 次,相当于 5~7 毫升 / 千克体重,间隔 3 个月后,再用药 1 次,对一、二期幼虫杀虫率达 100%,可防止幼虫第三期成熟,达到预防的目的。 编辑:赵琳审核专家:张元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副研究员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链接: https://www.zzsmw.cn/nongye/6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