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镇海华村的海北圩合作社“冲浪鱼”养殖基地。
在位于浙江桐乡***镇海华村的海北圩水产专业合作社,“冲浪鱼”养殖基地巧用一道“减法题”找到了处理养殖尾水的妙招。
啥是“冲浪鱼”?指着一条条长25米的养殖流水槽,基地负责人沈天富向记者介绍起来:“其实就是把鱼养在这些流水槽中,利用机械造浪造流,让鱼在水槽中像冲浪一样保持游动。”沈天富说,长期在流水环境中生长的鱼因运动量大而脂肪含量低,肉质更紧密,口感更好。
沈天富进一步解释:“以前在104亩大的鱼塘中养殖,以甲鱼和鲢鱼等为主,养殖尾水直排入河,氮磷含量超标,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在,鱼塘的产值几乎全部集中在这2亩左右的10条跑道中,从104亩到2亩,养殖面积大为缩减,但这被“舍弃”的大片水域其实也有大作用。
记者放眼望去,10条跑道位于水塘一端,与水塘相连,一字排开的养殖水槽两头装有拦鱼栅,一头的“推水增氧”装置让塘水实现循环流动,另一头的吸污装置则时刻收集鱼粪残饵。
“鱼被限制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流动的水不间断地从‘跑道’内流过,带来氧气和食物,又带走粪便和残渣。”沈天富说,推水增氧让一塘静水动了起来,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鱼粪和残存饲料顺着循环水流进入吸污水道,其中的80%可以被回收制成有机肥,剩下的20%则由鱼塘底排污系统收集利用,再由外围的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进一步净化水质。
自2018年引入池塘循环流水“跑道养殖”模式以来,沈天富前后共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冲浪鱼”养殖的基础设施建设。他告诉记者,跑道内养殖的90%为鲈鱼,与传统鲈鱼养殖模式相比,“跑道养鱼”模式提升了鲈鱼品质,鱼的价格也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还能实现反季节销售,“一年能产出15万斤左右的鲈鱼,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今年开始已经回本了。”
尝到甜头,被问及未来是否会继续扩产,沈天富的回答却令记者有些意外——“104亩水塘处理这10条跑道的养殖尾水刚刚好,再增产就吃不消了。”在他看来,虽然收益不错,但保持鱼塘的生态平衡,贵在把握一个“度”字。
(据《人民日报》)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链接: https://www.zzsmw.cn/nongye/64178.html
上一篇
水上牧场鸭欢歌